2022年前三季度科技创新50指数开始于1403点,但随后下跌至853点并反弹,最终报收于939点。 上季度科创板共成功IPO 96家,比去年同期的128家下降25%; 总融资2106.08亿元,比去年同期融资1169.95亿元大幅增长80%,单笔融资规模明显增大。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扩大,旗下470多家公司的科创板成为a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行篇
01发行数量
2022年第三季度末有473家科创板公司进行了上市交易。 据网上新日统计,第三季度共成功发行96家公司,与2021年第三季度的128家公司相比减少25%,科创板发行上市数量放缓。
02主题行业
2022年前三季度发行的96家科创板公司主要分布在6个Wind科技创新主题行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47家遥遥领先,体现了政策对该产业的支持。 另外,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达到前15名以上,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均在5家以下。
03发售标准
2022年第三季度发行的科创板公司中有63家按基准上市,占比超过65%。 即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0.5亿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预计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 此外,14家公司按标准4发售。 也就是说,预计市值在人民币30亿元以上,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在人民币3亿元以上。
04地区分布
2022年第三季度发行的科创板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江苏北京,均有10多家。 浙江四川湖北陕西山东天津安徽辽宁3家以上企业紧随其后。 河南贵州黑龙江江西4个省只有1个。
05融资额分布
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IPO合计融资额2106.08亿元,其中3家公司IPO融资额超过100亿元,融资额最多,达到69家,占71.88%。
06股融资规模
2022年前三季度联影医疗在IPO融资中领先109.88亿美元,成为科创板开通以来的第三个IPO。 该外海光信息晶科能源融资规模也很大,均在100亿以上。
市场板块篇
07总市场价格的变动
2022年前三季度末收盘价,科创板市值5.77万亿元,比2021年前三季度末市值5.02万亿元上涨0.75万亿元,市值增长14.93%,居增长率排行榜之首。
08交易额比较
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总成交额累计达8.53万亿元,每股平均成交额180.23亿元。 低于同期深证主板上证主板和创业板的个股平均成交,科创板受交易门槛限制,表现出成交小的合理性。
09日平均换手率比较
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日均换手率为4.24%,高于北交所沪深主板同期平均换手率,但低于创业板平均换手率5.04%。
10市盈率比较
科创板最新市盈率为52.79倍,高于上证主板北交所深证主板创业板。 科技企业扎堆高估值溢价并不罕见。
11市内净率的比较
科创板最新市场净率为4.38倍,高于创业板和沪深主板。
12融资融券余额变化
截至2022年9月30日,科创板融资余额645.47亿元,较8月下旬年内高点721.25亿元下跌较多,与市场持续下跌有关。
截至2022年9月30日,科创板融券余额190.72亿元,比8月中旬高出230.41亿美元,下降39.69亿美元。 第三季度资金看空券体验“过山车”,再次回到7月底的位置。
十四只股票的涨幅
在剔除新股上市首日的大幅波动后,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股票出现了小幅下跌。 其中4月中旬上市的拓津科技-U涨幅遥遥领先于220%,其他景业智能禾川科技等10家公司涨幅均在100%以上。
十五股换手率
资金交易活跃,2022年前三季度共有192只股票换手率超过500%,最大的光电达到1905.67%。
首先,我们来看看17年到22年整个医药行业的大致再生。 18年5月29日之后,到19年1月为止是第一阶段,调整7个月。 主要原因大家都知道,上半年长生事件的影响和年末港股18A公司的破发。 下半年9月以后,又出现了带量采购,整个医药陆续承压。
五年来,医药板块在过去弱周期稳定需求的带动下,从偏防御板块快速转型为以创新为特征的科技板块。 我们看了18年前a股的医药和美股的XBI和港股的恒生医药指数,其联动性相关性其实很弱。 但是18年后,我们发现这种关联性明显加强了。 也就是说,我们判断a股医药的走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先判断港股和美股的医药如何判断未来的走势。 因为美股和港股医药同样具有科技创新的属性。
当然美股医药不仅有具有创新和科技属性的XBI指数,还有PPH指数。 美股PPH指数是20家大型制药企业的指数,但被认为指数明显优于XBI。 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刚才提到的中国过去一直是拉动需求的防御性板块,在疫情下运行得非常好。 从21年至今,PPH指数上升了16.87%,而XBI下降了47.34%。 这些都是医药指数,但从市场表现来看,它们的差异非常显著。 因为是由那些属性决定的。 因为XBI是科技属性,而PPH是防御属性。
如果XBIa股港股关联度高的话,XBI和港股什么时候会反弹呢? 我认为医药指数过去的调整可能是从美国CPI和加息预期迅速提高的阶段开始的。 发现CPI与美股的XBI指数呈一定的负相关。 我从11年到22年查一个数据的情况非常显著,除了疫情阶段可能有一定的悖论,其他时候相应的和。 因此,医药指数的调整可能正处于CPI或加息预期快速上升的阶段,但反转大多处于通胀的顶点。 据了解,过去一年,特别是去年4月以后,美国CPI开始跌破4,6月份跌破5,有望很快加息。 刚才也说了,a股医药调整在六七月,正处于这个节点。 为什么这么巧? 预计海外加息时,a股医药港股医药和XBI均出现快速回调。 也就是说,因此,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和可以预期加息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未来医药的反转可能也会随着通货膨胀的抬头而出现边际变化。 我想从今年11月到明年2月可能会出现一个变化。 人们总是说利率上升可能会持续对医药的影响,但我认为利率上升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比预想的上升。 本来要追加50个基点,但必须追加75个基点。 我们本来预计75个基点,这次要追加100个基点。 只要这样的超预期升息无法持续,未来加息对医药的打压也可能成为一个终点,但我们认为将迎来医药的反转节点。
从医药目前的位置来说,在经历了一年半的熊市之后,尤其是今年板块之间的成绩应该说是非常靠后的。 但从整体市场医药基金特别是行业基金规模来看,二季度医药总体指数有所下降,但医药基金规模仍在上升。 也就是说,很多资金其实在二季度就已经开始逆势增持了。 但除医药基金和指数基金外,其他行业基金对医药持仓不太乐观,目前只有6%多,应该是近10年内的新低。 所以,我认为当医药政策在9月27日出现一定变化的时候,无论是新的基础设施上的财政贴息政策,还是骨科集资政策上的落地,都会带来一定的资金增量。 这个增量可能不是很多,但可以引爆整个市场的结构和表现。 其实我发现9月27日的交易量并不大,但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涨幅。
是否会轻易持续反转? 之前可能从自上而下宏观的角度向大家报告了,真正的大反转一定需要流动性的支持。 没有流动性,没有超过预期的加息终结,所以我认为很难发生大的反转。 但是,政策的催化剂有可能是反弹。 这波反弹最终怎么样,还是持续性怎么样? 你可能得慢慢观察,但我认为这种慢慢观察符合交易量的变化。 如果市场交易量具有非常一定的持续性,我认为这波反弹应该能保持一个不错的时间节点。 如果整个市场的情绪交易量不那么强劲,很快出现收缩的过程,我相信这种反弹也可能结束。 这是关于现在是大逆转还是医药大底部的一个判断。 我认为反转可能需要得到流动性的确认和支持,以及比预期更好的加息结束的一个确认。
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快速的反弹,但反转还有待确认。 从医药的角度来说,长期的大逻辑仍然没有变化。 在国内,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是消费升级。 而且,我们从日本过去二三十年的股市表现中,也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启示,其实日本医药标的上升得比较好,或者市场表现比较好,大多是在这二三十年间实现了国际化。 所以另一方面,我认为内需老龄化消费升级是一直存在的医药大逻辑,但从国外情况看,国际化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医药的主线。
医疗基础设施进入后周期阶段
从数据来看,2020年至2021年各医院建设项目立项数同比大幅增加,增速40%多,接近30%。 据了解,中国建筑医疗建筑的订单额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倍,21年持续了64%的增速。 因此,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可能成立的新建医院集中可能在20年Q4和23年Q4竣工,将在后续一系列专业工程医疗设备采购及医疗信息化等环节带来次优效益。
最近,国家又出台了贴息贷款政策支持约一万多亿,其中可能分为医疗的在2000亿的水平上。 听说国庆节前各级卫健委员会将汇总医院的总需求,进行医疗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总需求报告结束后,有适当的招标和流程,实际实施可能要到明年。 但从结构上看,国产替代无疑在加速。 因为国家的政策是确定支持国产,所拨款项也明确表示将用于购买国产设备。 因此,此次医疗新基础设施政策的错位,无疑会给国内a股和国内设备制造商带来巨大的订单和业绩的体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