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硕士课程,主要是为了保障硕士的培养质量。 但是否延长学制,各高校不能盲目跟风,而需要结合我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探索适合我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我国从2010年开始推进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 核心内容是将硕士分为学术硕士,要求2015年硕士与硕士招生比例达到1:1。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硕士招生规模已经超过学修,2019年,硕士学生规模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已经超过60%。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未来新增的硕士点和硕士招生主要集中在专业领域。
但是,关于硕士,以往存在着“定位不明确”“身份不明”的问题。 学生曾说,除了学制不同学费不同名称不同地位不同之外,和学修没有任何区别。 这使得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特色,培养质量也受到质疑。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想法。 一是效仿学修,将学制调整为3年。 这样在学制上就可以和学修平等相处了。 这种观点的优点在于,在目前存在“只学不学”评价的情况下,硕士可以获得与学修平等的地位,问题在于硕士的培养特色可能更加不明显。
另一种思路是从专业育人的定位出发,探索专业不同的培养模式,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合适的学制。 这个想法的优点,是真正形成特别的特色。 因为延长学制,如果与育人定位不符,不仅不利于提高培养质量,而且会增加学生的焦虑和负担。 其挑战在于高校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打造专业教育特色。
确定硕士学制,要注意两个“区别”。 一个“不同”是学修和专修的培养定位不同。 学修为博士教育输送学术型人才,重点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培训。 硕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因此,不能在学修培养模式下培养学修。 在一些国家,硕士课程只有一年,但由于强调课程质量,硕士仍然得到社会的认可。
另一个“区别”是每个学校专业硕士培养的定位和要求都不一样。 当延长硕士学制成为普遍趋势时,3年硕士被认为比2年硕士含金量更高。 其实不然。 硕士培养质量关键看师资力量培养模式流程管理和流程评估。 延长一年学制,如果这一年是实习就业做毕业论文,意义不大。
要实现以上差异,就要求学校明确硕士学制和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委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听取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 其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尤为重要,通过听取意见,可以找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和调整。 延长学制不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提高硕士培养质量,增加学生的学术成本,也影响我国研究生培养整体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