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贷改革要与根治腐败限制垄断资本的恶性膨胀相结合 四金融改革与跳出历史周期率 跳出历史周期率, 首先要跳出经济周期率 解决之道 五资本项下和贸易项下隔离运行是摆脱债务经济魔咒的钥匙 牵住信贷改革的牛鼻子 精准的产业分类是金融改革最关键的一环 产业分类的目的是实现货币的精准滴灌 六贸易项下与资本项下隔离运行推动信贷资金脱虚向实 第三部分:金融改革的三个抓手 序章:两个隔离是金融改革的前提条件,三个抓手是金融改革的核心举措 一双循环与双重压力 二货币流向哪里与货币之锚 三货币管理的精髓是货币的精准投放 四现有的供应链金融不是长效机制 五建立信贷改革的货币管理长效机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节:三个抓手是浑然一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第一个抓手:以市场需求引领生产和信贷 第二个抓手:产业链信用链一体化是解决钱怎样流动 第二节:以市场需求引领生产和信贷 一第一个抓手是信贷改革之纲 二产业通证 一产业链信用链一体化将打造全新的产业生态环境 二智能化管理平台:产业链信用链一体化的载体 三打造强大的产业链集群 一改革保险业 二国家有偿再保险机制是系统化的金融风险释放长效机制 三央行再保险机制是统筹防控金融风险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央行再保险机制助力根除三角债 六央行再保险机制的深远意义 结束语:“人民金融一二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引言:人民金融核心理论框架 在经济金融深度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治理和金融治理已经不再是一个点或一条线的问题,也很难再用简单的问题导向来解决,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经济金融全球化这三个边的相互溢出效应,笔者用“新三角平衡理论”来概括这三个边的相互影响。 问题不能在产生问题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资本主义金融是为资本利益最大化服务的。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摒弃破坏性极强的资本主义金融模式 。没有以人民为中心 的金融体系, 就没有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笔者将这个全新的金融体系运行原则概括为“人民金融一二三”。 这个图是人民金融核心理论框架的一个简洁有力的表述模板。 金融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金融的立论基础 ,也是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根本保证;两个隔离是实现人民金融的前提条件,也是人民金融最大的理论突破;三个抓手是人民金融理论落地的核心举措 ,也是金融改革成功的胜负手。 下面我们就顺着这个模板,逐一论述实现人民金融需要哪些系统性改革。 第一部分:金融服务以人民为中心
现实中,四部门平衡只是一个理论假想。四部门平衡是非常态,不平衡才是常态。于是,理论上的四大平衡与现实中的四大失衡,就成为西方基础经济学的永恒悖论。下面详解这四个永恒悖论是如何产生的。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经济才能有序持久地循环下去。然而,人类对财富追求的欲望,资本利得远远大于劳动者劳动所得的现实,使得四部门平衡理论很难实现。 悖论一:假想中的商品供求平衡与现实中的商品供求失衡 企业产出与家庭收入的平衡是商品供求的平衡地基。西方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石,就是假设供求关系会自然趋向平衡。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然推动供求关系从不平衡走向平衡 。供过于求,商品卖不出去企业自然减少生产,从而推动实现供求再平衡。 现实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资本 。资本是雇主, 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挣工资来购买产品,企业卖出产品收回资金进行再生产,从而完成生产与消费的循环。然而,如果生产与消费实现了平衡的循环,也就是说,如果资本把产品带来的增值扣除用于企业再生产的部分,其余都作为工资发给了工人,而工人也都用来消费了,供求是平衡了, 那资本如何实现利润呢 资本从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拥有更多的货币,不可能把生产所产生的剩余价值都发给工人用于消费,因此,资本的利润所得一定大于劳动者的收入。加上资本利用资金杠杆优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资本利得的增速远远大于劳动者收入的增速。 这就是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一个钱生钱的游戏, 即:货币——商品——货币 。钱生钱的生产方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悖论:供应永远大于需求。 产出与需求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道无解的数学题。资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压低劳动者的工资;而劳动者不仅是产品的制造者,还是产品的需求方,如果资本的利润远远大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产品就不能全部卖出去,资本追求的利润也无法实现,资本的高利润与劳动者的低收入之间的分配失衡,就转化为商品市场的供求失衡。这正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所阐释的资本主义的内生结构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也是反复上演的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四部门平衡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研制出众多的 复杂且精制的数学模型 ,却没有回答一个最简单的终极发问:如何实现供求再平衡 主流经济学认为,均衡价格可以帮助市场自动实现供求再平衡 。西方金融学的理论推导,国家间的贸易失衡可以通 过汇率浮动来矫正价格 ,从而实现贸易再平衡。然而 ,仅仅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到今天,不到百年的国际贸易实践证明,浮动汇率体系根本无法承载和实现国际贸易再平衡的职能。至于价格均衡论--市场经济学最基础的立论根基,几百年资本主义危机史已经反复的证明了,市场价格均衡理论是用矛盾的特殊性例证来论证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空想经济学理论。笔者可以举例出一连串的例证来佐证价格均衡论是一个伪命题,节约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资本主义离不开全球化,全球化也需要一个全球共用的结算货币,于是,在历史合力的 作用下,二战后的美元成了全球最主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但美元的问题又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有了既为债务美元辩护又发出了警告的“特里芬悖论”。 2美元的“一币两用”与“特里芬悖论” 所谓的“一币两用”,是指美元既是美国国内流通货币, 又是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从离岸货币的原理出发,“一币”可以“两用”只是一个假象而已。《天下货币》用大量的数据证明了,在真实的国际交易中,在岸美元和离岸美元在本质上是两种货币,并提出来国际贸易是两次结算原理。第一次结算是贸易商之间的结算,第二次结算是本币和外币之间的转换。企业支付的成本性开支和维持再生产的持续运营决定了,离岸收入最后都要兑换成本国的在岸货币。 特里芬教授阐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诺钢性兑换黄金必然崩溃的底层逻辑。特里芬教授认为,美元要提供充足的全球离岸流动性,就必然导致长期贸易逆差;贸易逆差的结果是黄金储备从逆差国流向顺差国。这就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局:如果美国扭转逆差为顺差,美元与黄金之间的汇率会保持稳定,美国也能保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付,但是美元 的国际供给将不能满足全球贸易的需求;如果美国放任自己的逆差不管,美元的国际供给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由此积累的海外美元资产势必远远超过美国的黄金兑换能力。这种两难困境,注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只是个时间问题。历史证明了特里芬教授的判断。布林顿森林体系仅仅运行了 27 年就崩溃了。
特里芬教授的本意是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必然失败 ,但可笑的是, 后来演变出来的所谓“新特里芬悖论”,反而成了为债务美元背书的理论基础。后继理论界将特里芬教授的理论改头换面,演变为因为美元勇于承担债务,美元才能充当全球储备货币,这样,美国无限膨胀的外债反而成了“美元不可替代”的理论依据。 3美元主导下的国际金融史证明了美元体系是个死循环 解决供应链脆弱所导致的通胀问题,只有再工业化一条路。然而, 工业产业链一旦转移出去就很难再回来了。这是全球供应链追求低成本所决定的,绝不是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就可以挽回的。 美国节节攀升的外债严重冲击了已经很脆弱的汇率稳定的地基。 2021 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超过万亿美元,有多少逆差就要增加多少外债。截至 2021年末,美国总外债达 53 万亿美元,净外债 18万亿美元, 净外债占 GDP 的 80%。美国的外债问题已经跨越了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美元不是会不会崩盘 而是何时崩盘的问题。 在美元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欧美的产业空心化是无解的,美国的巨额外债也根 本不可能偿还,最终一定是系统性债务违约引发美元崩盘,进而给全球金融体系以毁灭性打击。 4资本不受控的自由流动是西方经济学最大的“政治正确” 美国经济学家把控着西方经济学话语权,美国又是全 球最大债务国,当然拥护在岸离岸资本自由流动,不然怎么继续借外债 然而, 德国是全球最大顺差国,为什么也拥护资本的自由流动呢,难道不担心流出去的金融资本因遭遇金融危 机而灰飞烟灭吗 或许这些问题从来没有进入德国 政商精英的视线。正是坚决拥护资本自由流动,也就是拥护在岸离岸金融体系混合的西方经济学惯性思维,造就了美国的逆差困局和德国的顺差困局。《天下货币》对此有详尽的分析。 特里芬教授虽然看出了美元的自相矛盾 ,却没有洞穿美元问题的症结。 制造美元悖论的是三大要素:国际金融资本不受控制的自由流动,美国结构性的长期贸易逆差,以及美元的“一币两用”。 美国长期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元成了全球最大 的债务货币 。国际金融资本能畅通无阻地流入美元,加上美元的“一币两用”,是美元成为债务货币的前提条件 。特里芬教授没有发现美元困局的病根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 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放任金融资本自由流动是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几百年来的“政治正确” 。甚至可以说,正是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兴起。
5西方为什么如此尊崇资本自由流动 为什么西方如此拥戴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乃至不惜为此付出国家金融安全的代价 回答这个问题, 就不能不简要回顾一下地缘历史背景。 自从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就再也没有一个“大一统”的主导国家, 因此也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允许金融资本完全自由流动,资本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而规模和垄断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归根到底,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说了算,金融资本在全球不受控制的自由流动,正是 资本说了算的具体表现。至于金融资本的大进大出会给各国汇率造成怎样的冲击,给各国经济造成多大的破坏,甚至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乃至战争 ,就不在资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6市场原教旨主义是问题的根源 事实上,反复上演的经济危机首先消灭有钱人的财富,“市场至上的自由资本主义”并不能保护资产阶级。这一点 ,皮凯蒂在《 21 世纪资本论》 中用大量数据给出了无可辩驳的论证。 三破解周期性金融危机的魔咒:在岸货币离岸货币隔离运行 1站在货币史角度看在岸货币离岸货币隔离运行的必要性 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债务链的脆弱性, 而全球债务链的脆弱源自全球贸易失衡所带来的国际清算难题,以及国际金融资本的套利投机等行为对在岸金融体系的冲击。这 一点,新兴国家反复出现的货币危机已经演绎得淋漓尽致了。 与贵金属完全脱钩的法定货币时代,在岸货币离岸货币混合运行必然加剧国际贸易失衡, 使国际贸易清算难题更加恶化。简略回顾一下货币史,可以更清晰地洞穿这个问题的内在逻辑。 从货币固定为金属货币开始,大致可以将货币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金银及金属铸币时代 经过漫长的演变,人类货币主要固定在金属铸币和金银上。在金银及金属铸币时代,在岸货币和离岸货币是混在一起的,因为尽管各国的铸币形制不一样,但同是金属货币,彼此可以根据含金量直接计价交易。更重要的是,在金银和金属铸币时代,各国拥有的金银和金属铸币的总量是有限的,而古代国际贸易本质上是易货贸易,就是说,一国能卖出去多少货物 ,才能换回来多少货物,进口大于出口 ,就要出口等价的金银或金属铸币 。一句话,在金银和金属铸币时代,不会出现今天国际贸易完全失衡且失衡的差额部分无法最终清偿的局面。 第二阶段:与贵金属挂钩的法定纸币时代
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以来,各国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纸币,但都是与金银挂钩的 。贵金属本位制意味着长期逆差国的贵金属会持续流出, 这种模式对国际贸易失衡天然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长期逆差,贵金属输光了,就没有本钱和别国做生意了。至于贸易不平衡引发贸易战,乃至战争 ,则是另一个话题。 马克思时代,金银本位制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从来没人怀疑过,伟大的马克思也不能完全超越他的时代。大萧条促使英美等国短暂地废除了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会议又恢复了金本位制。虽然凯恩斯看出了金本位制的缺陷,提出了不同的国际货币解决方案,但当时英国已经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人以美元与黄金挂钩为信用依托把美元推上了“世界货币 宝座”。
[微博直播]
因为美国的贸易逆差必然导致黄金储备流出,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仅仅维 持了 27 年就以美国违约告终。事实证明,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贸易失衡部分无法清偿是永恒的难题。仅从这个角度, 就能看出金本位制是行不通的,更不要说金本位制会造成通缩等其他问题。 历史上金银本位制之所以能运行几百年,离不开欧洲列强对非洲美洲 亚洲的掠夺。亚非拉变成了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殖民地加上强制性垄断全球市场,才是维持欧美资本主义高增长之本 。金银本位时代的西方殖民主义靠掠夺屠杀亚非拉维持了高增长。 殖民主义经济模式是反人类罪行,自然带来激烈反抗,列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又造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不能简单掠夺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又发展出了新的剥削模式。 第三阶段:与贵金属完全脱钩的法定纸币时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是与贵金属完全脱钩的法定纸币时代 。正是因为各国都拥有与贵金属完全脱钩的法定纸币,才造成了各国的货币超发,以及由此而来的全球债务经济, 并造就了高度发达的服务贸易和国际金融投资市场 。国际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是美元生存的基 础土壤,帮助巨额贸易逆差的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来投资全世界 。但英美等金融帝国的金融吸 血发展模式又造成了国内产业空心化,逆差越来越大,供应链越来越不安全,通胀已经无法遏制。西方低利率乃至零利率的好日子快到头了,金融吸血的发展模式也走到了尽头。国际金融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大大推动了供应链和产业链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加 剧了国际贸易清算难题以单边失控的方式持续恶化。 截至 2021年末,美国总外债 53万亿美元,净外债 18万亿美元,净外债占 GDP 的 80%,美元竟然还能充当国际储备货币!这 在金银和金属铸币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在与贵金属挂钩的法定纸币时代也是不可想象的! 贵金属本位制有根本缺陷,与贵金属完全脱钩的当代法定货币体系又造成无解的国际贸 易清算难题,加上国际金融资本大进大出制造的汇率危机,引发了频繁的金融动荡。作为对这些困境的回应,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欧元。 2欧元的教训:在岸货币离岸货币必须隔离运行 稳定的汇率给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无可争议的好处 。各国都试图将本国货币与经济强国的货币挂钩,以实现汇率稳定, 然而,现实中一国货币很难持久地与另一国货币挂钩 。汇率挂钩的不断失败 ,促使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发明了著名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也称“三元悖论”, 即 :稳定的汇率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一国不能三者兼得。 蒙代尔被誉为“欧元之父”,一直不懈地追求汇率稳定机制,成为推动欧元区的领军人 物。在资本自由流动 稳定汇率货币政策独立的三角形中, 统一的欧元消除了汇率波动,同时剥夺了各国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 独独保留了资本的自由流动, 而资本自由流动才是金融稳定的危险源。 欧元一推出就被华尔街严重诟病,除了华尔街要与欧元竞争,欧元机制自身的困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格林斯潘更是每次出来讲话都不忘了加一句 :我看德国还能坚持多久! 追根溯源,统一的欧元清除了“三元悖论”中浮动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这两个边,独独保留了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而金融资本不受控制的自由流动,恰恰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祸根。 3在岸货币离岸货币隔离运行,是破解“特里芬悖论”和“三元悖论”的钥匙 国际金融资本借助金融工具在全球寻找赚快钱的机会,必然导致金融资本在国家间大进大出,从而威胁各国汇率的稳定 。如何既保护汇率的稳定,又避免僵硬的固定汇率所带来的隐患,保持汇率一定的弹性,是新货币体系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元悖论”的三个边中,汇率无序波动源自金融资本不受控制的自由流动,所以,化解“三元悖论”,要从控制金融资本的无序流动下手。 美元的得与失
美元本币结算提高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美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 布局全球产业链从事国际金融和信贷活动规避了汇率风险。 一句话,本币贸易和本币信贷为美国企业赢得了价格优势和融资便利。然而,美元的融资便利也使美元沦为全球最大的外债货币,而且债越欠越多,一发不可收拾。 今天,美元体系的有效运转严重依赖所谓的“市场流动性”,依赖庞大的国际金融市场来稳定美元债务链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美国的国家金融安全完全取决于国际金融资本对美 元的信任。当市场失灵的时候,美联储能保护美元吗 美联储不可能三角 笔者把美联储的困境归纳为“美联储不可能三角”, 即:美债美股美元汇率,美联储不可能三者兼得 。美联储可以印钞救美债美股 ,但是当美元汇率直线跌落的时候,美联储手中没有外汇储备, 因此也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守护美元汇率 。一旦美元汇率的稳定性崩塌, 进入无序贬值的恶性循环,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将不复存在 。美元崩盘不仅会造成美国经济的全面崩溃 ,也会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致命的打击, 风险已经迫在眉睫, 无论是不是准备好了, 我们的 3万亿外汇储备无法挽救美元的崩塌, 世界已经养不起美元了。 破解方案 前文论述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致命缺陷,即,无法通过复制美元模式来取代美元,怎么办 破解“特里芬悖论”和“三元悖论”的方案是:在岸金融体系和离岸金融体系隔离运行 。杜绝国际金融资本不受控制的自由流动,而代之以有条件的风险可控的资本流动。这样才能既确保汇率稳定,又拥有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当然 ,稳定汇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保持强大的国际收支能力,即保持经常项顺差。 触目惊心的数字 2000 年~2019 年累计: 贸易顺差: 53,350 服务逆差: -17,520 初次收入净值:-4,420 经常项目余额:34,080 储备资产:31,150 误差与遗漏:12,860 注意:误差栏 12,860,表示过去 20 年累计非法流出资金 12,860亿美元;服务逆差 17,520亿美元,每人每年可以兑换5 万美元用于旅游和留学的科目就统计在这个栏目中;两项合计,20 年私人流出资本大约 3 万亿美元。 分析金融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对欠发达国家的损害,可以印度为例 。印度的资本阶层就是两头在外,即:在国内贷款经营 ,产品对外出口 ,赚了钱再存到欧美英等国。
看印度的长期数字,GDP 增速和汇率贬值的幅度大致趋同,汇率贬值和通货膨胀形成 了鸡生蛋 蛋生鸡的关系。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 老百姓增加的收入都被通胀吃掉了,印度人民怎么可能实现真正的富裕 看中印人均 GDP 对比图,过去 20年,中印人均 GDP 大大地拉开了差距,印度卢比不断贬值是主要原因之一。 图示2:中印人均GDP对比图 下表中,美国总外债占 GDP 的 242%,英国总外债占 GDP 的 628%。数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英美维持高收入是依赖永无止境地给世界打白条 。金融资本不受控制的自由流 动,是英美等逆差国的生命线。 有人主张“藏汇于民” 。要知道, 我们是储蓄国,储蓄国放开资本自由流动或“藏汇于民”, 等于放任国民的储蓄外流 。人民币自由流动,有钱人的储蓄就会流到国外,而流出去的储蓄很难回流 。如果“藏汇于民”,国家就没有外汇储备了,一旦人民币汇率遭到攻击,国家拿什么保卫人民币汇率 货币螺旋式贬值的惨剧已经在拉美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国家反复上演过了,不用再试 。在这个问题上,国家没有试错空间。 主流理论认为,不放开人民币自由流动,人民币就无法挑战美元霸权, 这是知识界的认 识误区,前文已经做了充分论证《天下货币》也给出了沙盘推演。基于离岸货币的技术原理,不需要开放资本项下自由流动,离岸人民币照样能够替代美元的离岸货币功能。 四离岸人民币有条件地替代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的“桥货币” 离岸人民币同样可以承担“桥货币”的功能 离岸人民币主导全球离岸金融可以有效地帮助新兴国家稳定汇率 用离岸人民币替代美元成为全球贸易的“桥货币”,是一个全息的系统工程建设 。离岸人民币在扩表的过程中,要本着总量控制 量力而行的原则,用出色的预警机制来监控金融风险。将来哪个国家愿意与离岸人民币建立稳定机制, 我们就建立一个平台来帮助他们稳定货币,前提是他们要和我们配合, 禁止国际金融资本自由进出。我们用离岸人民币有条件地帮助这些国家稳定汇率,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大力发展离岸人民币没有技术障碍 五在岸货币离岸货币隔离运行的深远意义 在岸货币离岸货币隔离运行是保证汇率稳定最现实的解决方案 在岸货币离岸货币隔离运行,是构建安全有效可持续的国际金融体系最关键的一环,也是在岸金融改革的总前提。
现代货币体系要支持经济和稳定物价,央行手中有两个主要工具——利率和货币供应。当前,通胀开始在全球蔓延,加上俄乌战争能源和粮食等原材料价格高企,央行能否通过加息和缩表来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的同时,又控制消费 压低通胀,实在很难乐观。 笔者预计加息缩表无法解决供应链短缺和能源价格高企的问题。或许系统性金融危机可以减少消费,为高烧的通胀减压。 央行缩表对高度市场化的债券市场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债券市场是否稳定决定了经济运 行体系的韧性 。高度市场化的债券市场将考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国债和企业债市场能不能软着陆,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试金石。下表中,美国企业资金依赖市场发债占到 65%, 这就是为什么近期全球金融危机之火总是由美国点燃。 借贷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企业融资依赖市场发债,而市场中购买债券的投资人的目的异常复杂。债券长期投资人是为了赚取利息,与赌债券价格涨跌的短期投机者交织在一起。债 券市场的稳定性是经济安全的生命线,如今,经济稳定的生命线被债券市场复杂的投资情绪所左右。 欧美央行加息缩表对国债和企业债市场影响还没显现,债券市场能否软着陆,目前还不能做出简单的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旦企业在债券市场的融资不畅,金融市场就会火烧连营。 在现行金融体系模式下,成功的企业变成了富可敌国的独角兽,失败的案例则由国家和人民买单。大资本以大吃小 强者恒强,变成了无风险套利集团。历次金融危机,引爆点几乎都是某个大企业债务违约,进而阻断企业债市场再融资。欧美经济高度依赖市场化的债券发放,一个大企业债务违约,金融投机客的风险厌恶情绪会迅速传导给整个债券市场,影响 企业的再融资,进而演变成系统性金融危机。每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都是系统性金融危机引发的,而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源头都是系统性债务违约。当央行印钞也无法救市的时候,无可挽回的金融大崩溃就降临了。 化解系统性债务风险必须转变思路 问题不能在产生问题的框架内得到解决。化解债务问题,需要改变现有的信贷模式。逐 步改变信贷以抵押品为安全的经营模式, 借助科技手段,让流动信贷成为经济运转的传送带,而不是一刀切,用资产抵押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信贷风险的工具。
几百年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已经证明了,用贵金属为国际储备货币背书是行不通的。再往 深了说,根本就找不到一个商品能成为货币之锚。笔者曾经想过用电力作为货币之锚,一个 最直接的障碍,电力很难大量储存和运输,如何成为一般等价物来为货币背书 还不说因为各国生产技术水平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各国电力的价格和产能不同,如果用 电力作为货币之锚,如何换算各国电力价格和发电量 用电力为国际储备货币背书,比用黄金背书更复杂 更混乱。至于一揽子商品财政收入经济指标等五花八门的货币之锚的主 张 ,仔细推敲,所有方案都没有可操作性 。那么,货币到底有没有锚;如果有,货币之锚是什么 既然找不到什么东西能成为货币发行之锚, 那么管理货币的关键 ,就不在于货币发行有没有实物的“锚”, 而在于如何让货币供应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不会引发通胀。在货币总量可控的前提下,对货币发行实行精准管理,精准控制资金的流向 ,也就是让货币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种货币管理艺术就是货币之锚。一句话,任何商品都无法承载为货币背书的角色,真正能为货币背书的,是管理经济的智慧。 笔者货币管理的核心原则:在岸货币运行良好的表征是物价稳定,离岸货币运行良好的 表征是国际收支平衡。 管理货币的秘诀在于:有“货”的流通 ,就要有“币”的支持。“币”的本质 ,就是为“货”的流通提供配套服务。管理货币控制通胀的核心,是“币”要跟着“货”走,不能把“币”投 向缺“货”的地方,“币”多“货”少 ,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先圣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