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润滑油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润滑油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nasa润滑油是什么(两块有一面绝对光滑平整的铁块)

时间:2023-06-09 作者:admin666ss 点击:27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nasa润滑油是什么】,以及【两块有一面绝对光滑平整的铁块】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nasa润滑油是什么,两块有一面绝对光滑平整的铁块?

感谢悟空的信任和邀请。

nasa润滑油是什么(两块有一面绝对光滑平整的铁块) 热门话题

如果你的假设前提,两块表面绝对光滑平整的铁块,这两个面接触在一起,那么我的回答就是:完全有可能发生,在学术领域被称为冷焊现象。

我为什么要强调您的前提条件呢?

第一、在地球表面空气中,裸露的金属面会迅速氧化,形成一个氧化层,这样两块金属在一块的时候,会因为氧化层的阻隔而无法发生冷焊现象。

第二、地球上空气的存在会使两块金属之间有所阻挡,所以两块金属的金属原子难以直接相连,那么冷焊现象当然就不容易发生了。

在题主所强调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光滑表面原子以晶体晶格规则完整排列、并且没有氧化情况发生。同时,同种金属光滑表面接触,此时铁原子之间距离可以达到很近足够粒子间作用力发挥作用,自然就会束缚在一起。

我是郭哥论道,一个致力于科普相对论、量子力学、计算机、数学,让深奥的科学理论通俗易懂起来、让科学更有趣、更有料的科普搬运工。欢迎点赞、关注、评论,但也不禁止吐槽、谩骂和人身攻击,你们有这个权力,不管怎样,都是对老郭的支持,哈哈哈!!!

如果两块金属在太空中接触?

是这样的,在太空中两块金属相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能就会熔接在一起。

这种现象被称为冷焊,冷焊就是在超高真空环境下,固体和固体表面相互接触时发生不同程度地粘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对于冷焊现象,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曾在一个介绍摩擦力的讲座中,这样比喻道:在真空中,当两块金属接触在一起时,因为处在金属接触面两侧的原子间没有任何物质阻隔它们,它们分不清自己原来是哪一侧的原子,两侧的原子相互扩散,渐渐地两块金属原子相互融合在一起,最终两块金属便熔接在了一起。但是如果存在空气或者氧化层等其他非同类原子,这些金属原子就会意识到它们属于不同部分,便不会熔接在一起。

总结,在超真空环境下,两块物质表面达到原子级的清洁度,通过接触或者一定压力作用下,产生了粘连现象或是融合为一体便是冷焊。因为空气在地球上可以说无处不在,所以很难看到冷焊现象。

举例:

大家都知道破镜不能重圆的道理,不过有一种情况不知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一块镜子或玻璃,在即将破碎的边缘,但是仍然粘连在一起,并在表面上能明显看到一条由破裂处延伸出来的裂痕,当你找好角度,向裂痕垂直的方向去压缩镜面或玻璃,上面的裂痕会奇迹般变小。这其实就可以用冷焊原理解释,因为裂痕的尽头处两个接触面间还没有杂质,通过一定作用力,让裂痕重新“粘连”在一起。

还有古代的打铁技术,比如某大侠的刀断了,来到铁匠铺。铁匠将刀断的地方烧红烧热,同时再准备另一块一样烧红烧热的铁块,通过反复捶打,最后帮大侠把刀接上了。通过烧热金属,让原子运动得更猛烈,又通过捶打增加压力,最终强行让两块金属粘在了一起。这就尴尬了!

冷焊对航天影响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对于金属来说会比较容易发生冷焊的现象。美国伽利略号执行木星探测任务时,最开始进行长期的飞行时,默认将通信天线收起,但是经过一年的飞行后,当科学家想打开天线进行数据传输时,却发现怎么也打不开了。就是因为发生了冷焊现象,导致了天线粘在了一起,无法打开。

当今,冷焊技术是一门新型发展起来的技术,在一些传统焊接技术无法满足的场景下有着重要作用。

冷焊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它具有和原材料本身相同的焊接强度,不会对连接的零件产生热影响,传统的焊接一般都是高温焊接,有火花、灰尘等影响。冷焊过程快速且没有变形,操作简单。

不过,冷焊本身也有很多局限性,对冷焊材料要求一般是有延展性金属,不能过度硬化,表面清洁,焊接面形状规则等等。所以冷焊还不能广泛应用。

这类现象是存有的,在学术和技术上称之为“冷焊”,尽管还不清楚人们是否有在外太空中做了那样的试验,可是那样的事儿却在外太空中发生过。外国人发送的一架探测仪以前发生过那样的事儿,这架探测仪原本是要去检测几大行星的,在检测完金星水星以后,其无线天线转动轴就被冷焊焊住了,没法只能开启了预留无线天线,可是高效率仅有主无线天线的百分之一。

外太空中艰苦环境,大白天太阳照射能够使物件表面升高到一百多℃,夜里则能够减少到接近零下二百℃,白天黑夜温度差极大金属的热涨冷缩很有可能更改金属预制构件的样子等。而冷焊的优势也促使冷焊在航空航天中很有可能也是有一定的运用,冷焊并不一定尤其地加温,是在常温状态开展,与此同时因为是金属原子自由扩散引起,因此连接头的地应力能较为匀称地遍布在所有胶表面,金属的缓解疲劳工作能力更强,针对承担经常工作压力、波动的金属预制构件,对金属的缓解疲劳工作能力磨练较为大,这时就必须一体化的铸造件或是是冷焊出现的抗压强度高可靠性强的铸造件。

实际上是因为外部经济方面化学物质的蔓延相关,铅这类重金属的熔点并并不是尤其高,而重金属的空气氧化比较艰难,表面没有空气氧化膜,铅金属块的横切面就十分整平光洁,铅原子的自由扩散会朝着另一方渗入,因此在横切面上又发生新的结晶体,最后相互连接在一起。这并不是什么尤其神密的情况,和普遍的焊接不通过,普遍的焊接是立即运用高温使金属熔化,与此同时焊条中也有金属材料,因此在焊接处出现新的金属团,将2个预制构件相互连接。

而冷焊的优势也促使冷焊在航空航天中很有可能也是有一定的运用,冷焊并不一定尤其地加温,是在常温状态开展,与此同时因为是金属原子自由扩散引起,因此连接头的地应力能较为匀称地遍布在所有胶表面,金属的缓解疲劳工作能力更强,针对承担经常工作压力、波动的金属预制构件,对金属的缓解疲劳工作能力磨练较为大,这时就必须一体化的铸造件或是是冷焊出现的抗压强度高可靠性强的铸造件。可是地球上也并并不是绝对不会发生这类现象,假如二块金属的表面不空气氧化,而且中间没有气体等物品分隔的话,把他们放进一起挤压成型一下,使其表面的原子充足的触碰,也是会发生冷焊现象的。

为什么两块金属在太空中接触,就会熔接在一起?看完算是知道了

宇宙中有很多神秘的现象,在等待着人类去探索。那么,如果两块金属在太空中接触,就会熔接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种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在科学界,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冷焊”,说的就是这种两块金属在太空中相互接触之后,熔接在一起的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传统焊接的原理。在地球上,如果想要将两种金属融合在一起,只能用高温融化的方法。当金属在受热之后,会变成一种熔融状态,然后相近的两种金属开始互相融合,直到成为一部分。古时候铁匠造剑就是这个原理。

通过传统焊接技术,我们知道,金属和金属之间是没有排斥性的,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条件,就能够相互融合。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太空和地球的差异性。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颗特殊的球体,因为它有大气层,但是在太空中,是完全处于一种真空的环境中的。有空气和真空,这是地球和太空最大的不同。因为这种真空的环境,给金属的熔接创造了可能,并且不需要高温、加热的条件。

而在太空中,由于物体之间没有空气的阻挡,当两块相同的金属碰到一起时,接触面的原子就会开始扩散,两块金属的原子慢慢得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于是就发生了“冷焊”现象。

在地球上,如果没有制造条件,冷焊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当两块金属碰到一起,地球的大气层和氧化层会阻挠原子的相互扩散运动,所以金属之间不会相互融合。如果要模拟太空中的冷焊现象,就只能自己制造出一个真空的环境,将金属放进去了。

其实,冷焊现象跟物理中的原子的运动有关,这既牵涉到了化学知识,又和物理运动紧密联系。我们知道,原子虽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但是它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两种金属的相互融合,就是原子在进行反应。就原子的性质而言,原子永远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并且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所以两种金属碰到一起的时候,才会发生熔接。金属和金属之间的原子性质是一样的,两边的原子没有“分清”自己属于哪一边,就开始相互融合了。

所以现在的航天技术,在防止冷焊现象上,下足了很大的功夫。专家会添加油类,或者其它的一些物质,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这才有了如今蓬勃发展的航空业。

在我们的焊接方式,有一种特殊的焊接方式-冷焊,冷焊即为利用机械力、分子力或者电力使得扩散到器具表面的一种工艺。

在物理学家课本上曾经说过,两个相同的金属,表面光洁的情况下,在太空环境下,放在一起会融合在一起。科学家证明这一现象的存在国际空间站做了这样的实验,是真实存在的!

为什么两块物体会融合在一起?

这主要取决于环境,在太空中这样特殊的环境下,两个相同物体之间没有其他物质或者分子作为隔离,并且在这个环境下,氧气十分的稀缺,不存在氧化的情况。当两块相同物体靠近的时候,物体的原子与原子之间相互的引力形成,最终两块融合成为一块。

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实验,显然这些特殊的要求在地球上十分难达到的,因为在地球上制造和设计出来一个真空环境是非常难的。并且地球上的氧气含量十分高,导致两个金属就算真空取出,也会非常快的在表面形成氧化效果、

在地球上的两块金属熔合,必须借助外力才能达到效果,比如高温熔化两块金属重新浇筑成为我完整的一块。或者通过点焊焊接的方式,电阻热的作用下工件接触处熔化,冷却后形成焊点,这样的方式让两个金属连接在一起。

在我们地球上能不能出现冷焊现象呢?答案是可能的,环境必须满足真空环境下,金属表面没有氧化即可。实验将两块金属挤在一起,只要接触距离达到纳米级,就可以实现冷焊效果。看似简单的两个要求,在地球上也是非常难达到的。

冷焊现象的危险

在人类探索太空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一件事情,可是在太空这么优秀的冷焊环境,也给航天探索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其中,最有名的冷焊现象,1989年发生的伽利略号探测器,主天线在一起关闭后就再也没有打开了,主要原因就是在太空中形成冷焊现象。

这一现象也给科学家设计航天器提出非常苛刻要求,航天器的零件与零件之间的连接,使用什么工具?航天器的元器件的更换怎么才能安全方便?航天器的折叠之间的隔离怎么处理?等等,都让科学家们必须全部考虑到位。

不然一个航天器的发射升空,最终结果是不能实现航天器的扩展和替换,这样的航天器在轨道飞行的寿命可能严重受到影响。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我国的“天宫空间站”,该空间站不仅仅只是一个T字型,在未来的工作需要,还可以进行多仓扩展,为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左右发挥空间。

如何避免航天器的冷焊现象?

在航天器中,如何有效地避免冷焊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是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冷焊?冷焊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首先解决的为什么会出现冷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太空中是真空环境,两个都是同样的金属,两者之间的距离太近所致,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采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使用油或者其他物质使两者之间相互隔开。

在太空中航天器的相互之间的安装,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相互之间的影响,采用多种材料搭配使用,这样不同物质的原子相互之间的作用小,不能形容熔合,这样才能保障航天器能正常工作。

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在学术和技术上称为“冷焊”,虽然还不清楚人类有没有在太空中做过这样的实验,但是这样的事情却在太空中发生过。美国人发射的一架探测器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架探测器本来是要去探测几大行星的,在探测完金星水星之后,其天线旋转轴就被冷焊焊住了,没办法只好启用了备用天线,但是效率只有主天线的百分之一。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两块相同的金属在太空真空环境下接触的时候,其两个接触面表层的原子之间没有任何阻挡,那么在接触的时候两个表层上的原子就会相互抓住对方,使之成为一体,冷焊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美国人的探测器之所以出现那种状况,就是因为其旋转轴的金属连接处处理的太简单,探测器的进入太空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上面的氧化层被磨掉了,在暂停使用的时候,冷焊现象就发生了。

那么这地球上为什么很少看到这种现象呢?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金属的裸露面会迅速氧化,形成一个氧化层,这样两块金属在一块的时候,会因为氧化层的阻隔而无法发生冷焊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球上空气的存在会使两块金属之间有所阻挡,所以两块金属的金属原子难以直接相连,那么冷焊现象当然就不容易发生了。

但是地球上也并不是绝对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如果两块金属的表层不氧化,并且之间没有空气等东西隔开的话,把它们放到一起挤压一下,使其接触面的原子充分的接触,也是会发生冷焊现象的。

目前的发展阶段是?

区块链已经不再是一个让大众颇感陌生的词。区块链正在从学术圈、投资圈、IT圈逐步走向普通民众。随着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火热、随着ICO这种新的投资方式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听说区块链这个词,并且或多或少的都对区块链有一些基本认识了。

区块链--比特币

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无法篡改、无法抵赖的技术体系。

(摘自《可信区块链认证系列标准》)

区块链的基础是P2P分布式网络、加密算法和共识机制。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成功的应用。在电子支付方式非常流行的今天,比特币是很好理解的一个金融体系。Alice需要支付给Bob 5元钱,Alice可以通过支付宝转账给Bob 5元钱即可。本质上就是支付宝在Alice的账户上减少了5元,在Bob账户上增加了5元。

比特币本质上是一个多人记账的账本。Alice有5个比特币,转账给Bob,只需要在账本上记录下来这个交易,转账就成功了。比特币实现了所有人的账目都是一模一样的。有了这样强大的一个账本,我们就不需要支付宝、不需要银行等第三方机构帮助我们来记账,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比特币的记账工作中。密码学保证了只要我们不丢失自己的密钥,别人就无法伪造我们的交易,进而转走我们的比特币。

除了转账之外,比特币还需要一个发行货币的机制,确保Alice不是随便凭空生成了一些比特币转账给了Bob,而是必须被全部的记账者所接受的方式获得了比特币。获得比特币的方式,除了别人转给自己以外,只能通过“挖矿”来获得。由于所有的记账者都接受这些基本的设定,因此,大家维护的账本始终能保持一致。

目前仍有很多人把区块链技术等同于分布式总账技术。我们认为分布式总账、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关系下图描述的比较清楚:

区块链--什么是“块”

区块链是实现无中心的分布式总账的一种技术。除了采用块、链结构的典型区块链以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实现分布式总账这个需求。总账技术的基本单元是“交易”,整个账本是由一条条的交易构成。

“块”,类似于账本中页,每页都记录了若干条交易,把一页一页的账页按照时间顺序装订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账本——区块链。

“块”,是交易的容器;

“块”,通过密码学算法相连接,形成了按照时间序列的“链”。

这种组织账本的好处是由密码学算法保证了无法篡改链上的单独的交易,除非整体性的篡改。因此,区块链相比于分布式总账技术,多出了“密码学安全”这一特性。

区块链--实现形式

“智能合约”是在学习区块链技术时常常见到的一个词。“智能合约”(smartcontract)是由多产的跨领域法律学者Nick Szabo 于1995 年提出来的,他将其定义为:“一个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虽然智能合约是由计算机代码写成的,并由计算机负责执行,但是智能合约更像是一个“合约”而不是一个“程序”。在理解智能合约概念时,需要站在业务角度来看待这些代码。在区块链体系中,用算法交易程序代替合同,智能合约约定的日期、条件一旦达成,网络将自动执行合约。智能合约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的外部数据以及读取区块链自身存储的内部数据,通过建立基于规则的数据和标准化智能合约,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

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很像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分布式数据库,而智能合约很像是数据库上的一个触发器。但是从业务角度看,正是由于其不可篡改和必须执行的特点,区块链技术对业务的影响要远超数据库技术:区块链已经深入到了业务的内部,而数据库对于业务而言只是一个工具。

区块链的价值在于,没有任何一个中心能够控制这个系统,数据一旦产生便不可更改,这产生了强大的信任。因此人们常说区块链是一台创造信任的机器。这便是区块链的最大魅力所在。

电动车电池一般寿命有多长?

虽然目前争议不断,但其实很多车主都已经看清,新能源汽车才是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方向。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从车企的战略转型上看,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已经着手布局新能源汽车这一领域,而自主品牌更是把纯电动汽车作为对外国车企“弯道超车”的一大捷径。

国家和车企对汽车行业的整个发展预期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而我们作为屁民,所更关心的只有电动车好不好开、好不好修、经不经开。

毕竟,与传统汽车几十上百年的发展不同,电动汽车在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心里还是存在很多疑惑的,下面我们对普通车主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一一解答。

电池的种类和特性?

目前,新能源车用的动力电池分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种。三元锂电池比较有代表性的车有特斯拉、北汽E200EV、江淮IEV5、奇瑞eQ等。特点是能量密度高,同样体积重量下,电容量大,电池一致性好,生产技术成熟。

磷酸铁锂电池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同时,充放电倍率高,就是说充电速度快,同时加速性能好。安全性好,弯曲穿刺高温都没问题。

缺点是能量密度低一些,同样的续航需要使用更多的电池,相应增加了车重和成本;一致性差一些,需要更好的电池管理系统;低温衰减比较明显,0℃时容量会降低10%左右,而-20度时容量会降低30%左右

以国内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厂商比亚迪为例,过去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已经实现量产的比亚迪,又开始转向三元锂的大规模开发,如现在的比亚迪秦、唐、宋等EV车型,使用的都是三元锂电池。所以,整体来说,三元锂电池在当下政策环境下拥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电池寿命到底有多长?

首先要先解释下什么叫“充放电循环”,循环寿命1000次,意思是充1000次电就报废了吗?并不是!就像手机充电一般,手机电量从0%到100%为一次充放电循环,而如果只充到50%就拔出插口,意味着只用到了半个循环。

以目前最常见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为例,三元锂电池在测试中理论上循环寿命在1500次左右,实际使用上,完全充放电循环在800次以上,而控制电池放电在25%-75%的状态下,实际使用可以达到1200次以上。

而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理论循环寿命达到2000次以上,标准充电(5小时率)使用,可达到2000次。实际使用中,完全充放电循环也可以达到1200次以上。

因此,可以初略计算下,以一般三元锂电池电动车续航300公里算,1次完整循环实际行驶距离大概是250公里。按照完全充放电循环在800次以上来算,电池的寿命可以达到20万公里左右,基本覆盖了一辆车的使用寿命。

电池衰减过程是怎样?

虽然电池的寿命可以达到20万公里左右,但还有另一个考量标准,就是电池组会随着充放电造成电池的能量密度衰减。就像手机用久后,电池会越来越不经用了。而电池的容量一旦低于初始的80%,意味电池组不适合继续在车上使用,就要更换新的电池了。

目前,得到最准确的电池衰减测试数据的,只有各厂商公布的自家车型测试数据。业内人士称“一般纯电动汽车在第一年的衰减量比较大,在8%左右,但在随后2-3年里将会衰减4%,到5-6年后将逐年衰减1%”。

以国外对上千名特斯拉车主反馈回来的电池衰减图表来看,可以看到,Model S 在跑了10万公里后,平均电池衰减仅为6%。在跑了 25 万公里之后,平均电池衰减还不到 10%。虽然也有个别车主出现异常衰减的情况,但就平均值而言,衰减幅度并不大。

各厂商对电池的质保条款?

目前按照国家规定,在质保期内电池的性能衰减不能超过20%,否则由厂家免费为车主免费更换电池。要求新能源车关键部件(电池、电控、电机)提供不少于5年或者10万公里质保,而自2016年开始,提供不少于8年或12万公里质保。

如特斯拉的驱动装置和电池组的保修条款为8年不限里程;比亚迪为电池组提供8年或15万公里质保,终身电芯质保;吉利、北汽新能源同样为电池组提供8年或15万公里质保;荣威为电池组提供8年或12万公里质保。

电池衰减在质保范围吗?

目前国家规定,在保质期内(8年/12万公里起),电池性能出现衰减不得超过20%,否则,由厂家进行免费更换。但如果电池衰减量属于正常现象,厂商一般不予更换电池。

若遇到电池骤然衰减,续航里程突然降低等,属于非正常现象,厂商将对质保期内的车辆免费更换电池组。由于纯电动车的发展最近几年才高速发展,因此,更换老化电池的案例也鲜有耳闻。

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技师称“目前比亚迪电池正常衰减范围主要由厂家决定,我们在店内对电池进行检测后形成报告,再交由厂家,由厂家决定该车是否属于正常衰减,若在正常范围内的衰减电池,不提供免费更换电池组服务。由于这过程并不透明,也就是说,电池衰减该不该由厂商换电池,是车企说了算。

电池更换大概需要多少钱呢?

电池组更换的价格目前各大车企并未公开,根据锂电网等各种网站到消息,目前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在1300元/度,装车价在1700元。但从更换过的车主那得知报价单,老款比亚迪唐换电池报价5万多元。

而海外日产就在2018年3月发布了日产聆风电池更换计划和价格。日产车主购买新款原装24kWh、30kWh及40kWh的车载电池,支付的价格分别为65万日元(约合4万人民币)、80万日元(约合4.9万元)、82万日元(约合5万元人民币)。

由于电动车的风潮近几年才兴起,因此目前市面上很多车型都还没到需要更换电池组的车龄,因此并未发生很多电池衰退引发的纠纷案例。国家规定的从8年/12万公里的质保期来看,电动车对电池组的保障都是足够的。

但另外一边,厂商对政策的落实却有自己的一套,电池性能衰减的检测是厂商自己说了算,并没有公开透明标准。而如果车主有疑问需要自行找机构检测的话,费用还要自己掏钱,费神费财,容易和车企扯皮。

而保质期过后电池衰减严重了怎么办?这点很多厂商并未作出明确的答复,采取模糊态度,普遍采取“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以后电池成本会越来越便宜”类似的语术。这对于车主而言无疑是在“画大饼”,也造就了目前绝大多数人对电动汽车的不信任。

目前新能源车电池的寿命还算比较长,一般能用十来年。虽然现在换电池很贵,一次要几万甚至十几万。

但真的到了需要换电池的时候,科技进步,技术会发展,成本也会低的,实际价格可能只有现在的几分之一。

电池寿命有多长?

锂离子电池有两种不同类型

现在的新能源车基本上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但根据其正极材料不同,锂离子电池也分为不同的类型。

它用在新能源动力电池上有两种,一种是磷酸锂铁电池。

另一种是包含有钴、锰、镍三种元素的三元聚合物锂电池,后面就说三元锂电池了,太难读了。

锂电池的寿命有限

这么个锂电池它虽然可以反复充电,但是寿命也是有限的。用的时间长,电池里面的活性锂和活性物质它会损耗,电池会寿终正寝。

就好像锂离子是工人,活性物质就是工厂 。工人没了,工厂倒闭了,也就没有产品了,鞋子八十块钱一双了。

对于动力电池来说的话,业内一般认为容量低于原来的80%的时候,就算寿终正寝了,不是完全没电才算。

磷酸锂铁电池的寿命更长

那么磷酸锂铁电池寿命是比较长的,它是可以循环充放2000次的。

循环充电一次就是电池从零,没有电充到100%充满。如果充电只充了一半,就相当于消耗了半次寿命,是这样算的,可以累计。

三元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比磷酸锂铁电池要短一些。

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更大

国内的这个电池龙头企业,比克电池,18650的电芯来举例子,循环寿命大概在一千次以上。

但是磷酸锂铁电池它的能量密度不高,相同重量下面所包含的能量是少于三元聚合物锂电池的。

目前主流车厂的磷酸锂铁电池的能量密度大概是150Wh/kg的样子,不到一点。相比之下,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就要大得多。

未来三元锂电池密度会更大

《中国制造2025》当中它提过,在2020年的时候,三元锂电池的密度要达到300Wh/kg。

比亚迪、比克、捷威动力、国能电池这些动力电池厂商都表示:2020年我要搞定这个目标。

目前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基本上是在200Wh/kg的这个样子。有的高一点的已经有240、250Wh/kg了。

和拿鸡蛋做蛋糕一个道理

这你听得有点绕嘛,我说的也有点绕。我打个比方,就好像是鸡蛋拿来做蛋糕,虽然看着它很大,但其实它很蓬松的。

那么小一个鸡蛋就可以做出很大一个蛋糕了。但如果你把鸡蛋拿来炒,可能炒完了只剩下很小的一盘,几个鸡蛋嘛就这么一点点。

两种电池实际可使用里程差不多

虽然说这个三元锂电池可能充电次数是少一点。但装在车子上面,实际两者的使用里程差了不多的。

拿汽油车来对比,就相当于这个一个车子的油箱是100升,但是只能加50次油。一个车子油箱50升,但是加100次油。

虽然油箱的容量、加油次数不一样,但最终能跑的里程数是差的不太多的。

日历寿命过了也要过期

除了这个循环寿命,还有日历寿命,就是我们这个翻翻的这个日历。

听名字也能听得出来,日历寿命就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日历一张张撕掉。

电池的年纪也会越变越大,啥事不干也要送进坟墓。就算这个车子不怎么开,时间到了,电池寿命也是差不多会消耗完的。

这和燃油车有点像,车子不开机油会过期,电动车呢是电池过期了。

贮存温度就对日历寿命有影响

厂家呢一般只会公布和宣传电池的循环寿命,它是不会说日历寿命的。

一来呢,是因为这个日历寿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不容易准确的测得出来。比如说贮存温度就对日历寿命影响是蛮大的。

宣传策略决定不公布日历寿命

还有呢就是和宣传策略有关系,钱嘛。

如果买车之前就告诉你,你买了我的车子,就算开得不多,你到了时间它也会坏掉的。

那肯定会劝退不少潜在的消费者的,卖瓜的还说自家瓜甜了。这又不是什么优点,能不说就不说了。

政策规定提供8年以上质保

不用太担心,因为电池的日历寿命确实还算比较长,坚持个十来年是没有问题的。

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四部联合,2016年的时候也出了个政策。

它是规定要求乘用车生产厂家它的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者12万公里以上的质保的,就直接是包含在里面去了。

哪些做法会使电池折寿?

寿命长短大家为什么会纠结,就是有人碰到了这些问题,有的没碰到嘛。哪些做法会让电池折寿?

经常大脚踩电门会影响寿命

第一个,经常大脚踩电门会影响寿命。

对于新能源车主来说,经常大脚踩加速器或者叫做油门或者你叫做电门也可以。

它会让动力电池经常大电流放电,如果这个放电的电流很大。

锂离子就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穿过附着在电极表面一层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简称SEI膜。就是说成「谁」膜也可以啊。

可能会造成膜结构大规模破损

可能会造成膜结构大规模的破损,这个旧膜的脱落,需要消耗额外的锂离子来修复。

我开始说人话,这个「谁」膜它被锂离子高速子弹打成了筛子,都是个洞了。

电池在充放过程当中呢,就会额外花费锂离子去修复这层膜,造成电池的损耗。

越使劲坏得越快

其实这个和汽油车是比较像的,再说个更好懂一点的。

你天天大脚油门、暴力驾驶,「嗡—」爽嘛是爽了。时间长了,这里好像会漏油,缸垫有可能会老化,就会出这样的问题。

你用的越使劲它有可能坏得也就越快,用电的车子也是差不多的这种道理。

充电时温度过低会造成衰退

那么如果动力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或者是充电的时候温度过低。

它会造成这个阴极材料结构破损、阳极镀锂、枝晶生长等等这些问题,它会造成衰退的。

你不用管这个专业名词什么意思,就是大冬天的人都冻僵了,突然让你不热身再去跑个1000米。

1000米不够再跑个马拉松,你要么热死,你要么冻死。要么抽筋,你要么难受,反正就是不舒服的对吧。

充电时温度过高会产生副反应

如果温度比较高,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活跃,性能良好,但是内部又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副反应。

造成电机材料、电解液损耗,也会缩短寿命。是药三分毒,都是有点副作用的。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

但是长期看来对身体的伤害也是不小的,就凡是你消耗得快,它都会对这个电池有影响。什么开得快、用得猛都是这样。

需要注意熄火之后的贮存温度

不过这些呢也不用太担心,因为车子的动力电池在启动充电的时候,都是有一个保温装置的。

需要注意的呢,反而是熄火之后的贮存温度。

温度越高,电池容量衰减的速度越快

美国宇航局NASA它倒是有个实验数据,我扒出来了。

它说动力电池电芯的贮存温度越高,电池容量衰减的速度就越快。就好像我们大夏天,天越热,菜馊得就越快。

所以说新能源的车子停在太阳底下还是停在这个阴暗的地下室里面,它竟然对寿命也是有影响的。避免高温暴晒,对电池的寿命是有好处的。

换电池要多少钱?

目前动力电池的成本较高

就是坏了,换一个多少钱嘛?目前是不便宜的。动力电池的成本计算它有专用的统计单位的,叫元每千瓦时。

土话嘛就是花多少钱能搞出一度电,这个电池对不对。目前这个动力电池的成本还是蛮高的。

美国百年老店麦肯锡公司2017年发布了个汽车动力电池调研报告。它说动力电池的平均成本是227美元每度。

按照一美元6块7毛1的人民币汇率来算的话,大概是1500块钱一度。这电池是有点厉害的,想想你家多少钱一度电。

根据电容可估算电池价格

根据电池容量不同,我们大致可以估算这个电池需要多少钱。

比如说比亚迪秦EV400,61度,吉利帝豪EV450,51.9度,这些续航里程都算比较长的车子。根据刚才说的1500块钱的单价来算,大概要七、八万这么一个电池。

续航里程不同,价格不同

除了这些呢,也有续航里程相对短一点的,车子小一点的。你比如说什么宝马I3电池是22度,也有33度的,换个电池大概是三万、四万块钱的样子。

目前市面上卖的续航里程最长,那么就是特斯拉。电池容量直接标在车型上的,譬如说Model S 85D,就是85度,100D就是100度。

它这个电池容量就有点大了,换个电池成本就有点高了,换一个大概是十几到二十万的样子。

和我们换玩具车道理一样

其实和我们换玩具车也是很像的,别人玩这个什么奥迪小赛车,两节电池。

你换了个牛的、厉害一点的要四节电池,跑得远、跑得猛又跑得快。但是电池没人家两节电池钱,你四节电池钱,四节四节换的嘛对吧。

电池质保有八年,不用太担心

听起来好像都很贵,但其实也不用那么的担心。

我前面也说过了,电池质保有八年,八年之内出问题,你是可以直接找厂家的。过了八年之后要换电池,价格肯定也比现在便宜。

你想想现在手机多少一个,十年前手机多少一个?功能相差多少,是不是?

电池厂商都在尝试降低成本

麦肯锡的它那个调研,它说2010年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是1000美元每度。

到2017年的时候已经下降到200多美元了。已经是下降了它对比七年前的1/5了,你就可以这么参考一下了。

特斯拉它自己说,它和松下研发的这个新型21700电池成本已经降到155美元每度。

三星SDI、LG化学也都是努力的开始去琢磨这方面的东西。动力要更好,价格要更便宜。

国家也制定相关规划降低成本

而且不光是电池厂商在降低成本,国家也是有相关规划的,有个《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搞出来了。

它说2020年之前要达到动力电池,一块钱一瓦时。也就是一千块钱每度这么一个目标,比现在的1500块钱又下降了1/3。

真的就和手机、电脑这种东西是一样的,一年一换代更新速度也很快。

关于【nasa润滑油是什么】和【两块有一面绝对光滑平整的铁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标签: 润滑油 是什么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